第588章,养老危机与复杂的经融体系 (第2/3页)
20年,已经认可了大汉的统治,认同了汉人的身份,大汉朝廷可以设郡县直接统治这片地区。三是为其他地区迁移诸侯做示范,在徐凡的内心当中,大汉的完整版图,包括江南和辽东,这些地区后面肯定是要收回来的。
和荒凉的大漠相比,辽东江南的诸侯想要移封诸侯国难度就非常大了,但有这个先例之后,朝廷移封这些诸侯就有法统,名正言顺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华夏历史上有多少个瘸腿的王朝就是差在这四个字上。
以后大汉即便是要收回这些富裕的诸侯国,在政治宣传上也可以占据上风,没道理,你们这些诸侯国只能从穷的地方迁移到富的地方,就不能从富裕的地方迁移到穷地方去。
徐凡干脆点出来后世最有名的金矿,让这些诸侯去挖金矿,反正现在全球的工业中心只有大汉,这些诸侯挖出来的金矿也会流向大汉,更不要说大汉朝廷还能分其中的一半呢,有这些黄金的加持对大汉的经济是利好的。
此时大汉的货币极其复杂,是一种金银本位,加货物本位,再加信用本位的混合本位制度。
这其中原本可以充当货币本位的粮食,布匹,香料,白糖,铁锭因为其产能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已经开始逐步退出货币的体系,变成一种普通的商品。
而金银本位却在加强,本来大汉快速工业化,金银的数量是跟不上大汉工业发展需求的,但徐凡开外挂,三番市的金矿被提前挖出来,中殷洲的金银矿也被提前挖掘出来,这些经营的收入极大的加强了金银本位。
最后是信用货币,也就是大汉的纸币,这随着大汉工业实力的增长,金银数量的增加,反而加深了信用货币的信任度,即便徐凡知道后世是信用货币的天下,但他一个人不可能扭转整个天下人的想法。
整个大汉从上到下是认可信用货币作为金银的补充,而不是相反的情况,而且大汉也没有因为缺少金银而爆发危机,从上到下都没有推动信用货币的动力。
等大汉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当全世界的金银都无法满足大汉经济的需求时候,自然会有人想办法推动信用货币的
而且徐凡内心也有一些顾虑,后世有一个白头鹰讽刺笑话,美金的可信度比不上宝钞,30年时间就贬值了98%。朱元璋和他们比都成为了老实人了。他也不知道真假,但贬值是一定的。
信用货币后世宣传了那么多好处,好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他们却从来不提信用货币的缺陷,哪怕这缺陷就光天化日摆在那里,但人家也不宣传,不谈论,不说明。
买包子都费劲的金元券,价值50万马克的面包,冥币都写不出来的数字,这一切不是发生过的事情,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玩意儿可是金融核弹,什么股市的收割机都比不了,一发下去寸草不生。徐凡很怀疑大汉的汉吏甚至自己的后代能忍住这个贪婪的欲望。
反而是以金银做货币,大汉这几十年的物价极其稳定,30年前的钱和现在的钱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大汉朝廷现在不缺钱,自己就当是为大汉保留底蕴了,以后大汉遇到危机,多一种金融手段去解决这个危机,所以徐凡也没有强制推广信用货币,只当这是一种补充。
本次诸侯大会当中,有十位诸侯分封在天竺,十位诸侯分封在炎洲,十位诸侯分封在南洲,这些诸侯国将会成为大汉在海上贸易的一个据点,完善大汉的海洋贸易体系,和大汉的这些诸侯则可以脱离寒苦的大漠地区,找到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诸侯国,重新开始,可以说这次的移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其中朝廷为了支持他们开发自己的诸侯国,每年会支持他们价值1000万的货物,开发银行每年会给他们一亿钱的无息贷款,一共持续10年时间,同时交付他们一艘3000吨级的帆船,和一艘千吨级别的蒸汽轮船,让他们运输人员和货物。
而这些大漠诸侯领地将会被大汉整合为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三郡,此三郡让大汉直辖的面积向大漠直接扩充了上千余里,现在大汉朝直辖的面积越来越像后世的西汉朝了,甚至还有所突破,毕竟匈奴这个敌人现在已经没有在大汉四周了。
至此诸侯大会圆满结束,大汉新老皇帝的交接仪式圆满完成。
而后徐爱民也开始执行自己大汉皇帝的权利了。
第一他任命了贾谊为尚书右令,命令他扩张尚书台汉吏数量,辅助他处理政务。
尚书台是帮助徐凡处理政务的官署,尚书令为陈列,官职两千石却是徐凡的心腹,尚书令属于那种位卑而权重的官署。内部的汉吏却不算多,有近百人,这些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处理大汉诸侯上报给天子的信息,按照轻重缓急上报天子。
另一部分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丞相府交上来的奏折分门别类的分类好,同时按照轻重的等级交给天子来处理,同时在天子的命令下,监督跟踪朝廷三公九卿执行政令的情况,并向天子做汇报。
因为他把主要的任务都交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