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6章 下不为例(第三更奉上,求月票!) (第2/2页)

加入书签

?从您入狱前后种种,再加上……,呵呵,卑职还特意注意了一下您家里的情况,国公莫怪,纪纲可没有窥人**的习惯,只是注意一些蛛丝马迹罢了,由此如果还不能有所判断,那真是有负国公的栽培了。”

他又反问道:“那么,国公又是几时现,纪纲并非那一路人呢?”

夏浔微微一笑,说道:“不是太久,也在入狱前后,呵呵,内中缘由,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纪纲见他不说,却也不再追问,只是肃然道:“那么,国公对纪纲所说的话,可有决断了么?”

夏浔微微抬起眼睛,直视着他,轻轻问道:“如果……,我还是不肯呢?”

纪纲严肃地道:“纪纲接到的命令是,如果国公不肯投靠,仍旧全力帮国公解困,至于有没有其它的打算,纪纲确实不知。不过,在纪纲想来,哪怕不是为了国公,他也有理由这么做。”

这倒是公允之论,夏浔不禁点了点头。

纪纲便望着夏浔,殷切地道:“那么,国公可以给卑职一个明确的答复了么?”

夏浔道:“小智者借物,中智者借钱,大智者借人,你看我像不像个蠢人呢?”

纪纲哈哈大笑,弃子而起,向夏浔长长一揖这时,一个狱卒匆匆推门进来,急道:“大人,南镇刘大人,执意要进诏狱,小人阻挡不住……”

纪纲一怔,说道:“玉珏,他不是去南郊匠作营了么,已经回京了?”

说未说完,那狱卒已被人一把推开,刘玉珏急匆匆闯了进来,说道:“纪兄,辅国公他怎么样……”

一语未了,瞧见夏浔端然而坐,刘玉珏顿时如释重负:“国公无恙,我就放心了!”

※※※※※※※※※※※※※※※※※※※※※※※※※※※帝后苑的戏台上,正常演着一出戏。

朱棣是个戏迷,尤其喜欢神神怪怪的剧目。今天的这出戏演的虽然不是神怪,却也很有意思,这出戏叫《陈州粜米》,是一出元朝时候的杂剧。讲的是大宋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人民饥至相食。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救灾。他们不仅私自抬高米价,大秤收银、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还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同他们辨理的农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到开封府。包拯微服暗访,查明事实真相,为受害者雪冤的故事。

那时戏曲舞台上的包公还不像后代已经被定了形,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一张黑脸,额头一抹月牙儿,三岁小孩都认得出来。那时戏台上的包公还是一个普通的白面书生,姓格上也不是那种火烧眉毛也沉稳如山的人,戏中的他非常幽默风趣。

包拯去陈州,没摆钦差大臣的架势,而是微服私访,甚至干着为记女王粉莲笼驴、扶上搀下的差事,一点点掌握了两位奉旨赈灾的官员反而趁着灾祸变本加厉欺榨百姓的证据。故事轻松搞笑,虽然不是朱棣最喜欢的曲目,却也看得津津有味。

徐娘娘坐在他旁边,趁着中间稍停的间歇,对朱棣道:“皇上,这奉旨赈灾的人本来拯救百姓于危难,结果适得其反,百姓受了天灾,还要再受他们盘剥,皇上高高在上,耳目不灵,官员们又是官官相护,难免就受了蒙蔽,幸亏这包拯微服而去,若他大摆仪仗,恐怕就看不到真相了。”

朱棣点头道:“是啊,如今这证据他是拿到了,可他手中虽有御赐的尚方宝剑,那贪官手里也有御赐的紫金锤呢,恐怕这包拯斩不得刘杨二人,一旦回了京,以这两家势力维护,恐怕就杀不了他们了。咱们好好看看下一出,瞧这包拯用什么妙计才能先斩后奏,除此歼佞。”

徐娘娘又好气又好笑,说道:“皇上,官官相护自古使然,有些冤屈,不是亲眼所见,实难现,您不觉着,有时候,您也该走出去,亲眼看看出了甚么事情,而不是只听大臣们的一面之言么?”

“嗯?”朱棣警觉起来,扭头看向徐娘娘,目光只一闪,便明白过来:“皇后,你是在为杨旭求情么?”

徐娘娘乖巧地道:“有罪亦或无罪,都是国法上的事,最终还得皇上您说了算,妾哪敢多言。妾可不敢说杨旭有罪或是无罪,又或者央求皇上判他有罪或是无罪,只是……妾身觉得,杨旭既说其中自有苦衷,唯可对陛下一人说明,陛下就抽个空儿听听,又不碍什么事的。天儿又潮又冷,皇上若是不想出宫,唤他来问上两句不就成了?若他无言以对,只是挟私恩求皇上枉国法,皇上再治他的罪,不也心安理得么?”

朱棣沉默半晌,瞪了她一眼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未完待续)

www.。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