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六十二章 这算不算开疆拓土啊? (第1/3页)

加入书签

在月球表面建造基地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待在月球表面,就像是待在宇宙中,科研的角度来讲,月球表面放着大型的望远镜,就可以用来进行更深入的天文研究,能够观测到更清晰、更多的现象。

另外,还可以建造大型的z波发生装置,z波发生装置是以传输太阳能为能量来源,建造在环地球轨道,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大气层覆盖范围太大。

哪怕是在几百公里的太空中,对比宇宙来说,依旧存在大量的粒子,会直接影响到z波的覆盖范围。

同时,想要增加z波卫星的功率,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太空中充满了危险,物理性的危险是最为致命的,单晶硅薄片的覆盖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换做是月球表面,情况就不一样了,月球表面的大气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月球是存在引力和地面的,月球的地面就是天然的散热装置,而地面可以大量排列单晶硅薄片,完全不用考虑占地面积问题。

在不考虑占地面积的情况下,空间光能传输转化技术提供的动力,甚至要比核聚变装置还要好,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并且不用‘更换燃料’等复杂操作。

核聚变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是需要更换燃料的。。

在地球上更换原料,已经是有些复杂的工作,放在月球上难度就可以想象了。

另外,不考虑技术授权等复杂问题的前提下,核聚变装置的制造成本也非常高昂,提供百万千万电能动力的建造成本,就达到两百亿人民币以上,再考虑到燃料成本和使用年限等问题,核聚变装置的供能成本,每百万千瓦超过两百五十亿人民币。

这还是不考虑月球更换燃料难度的前提下。

现在的环太阳聚能卫星,每一台能够传输三十万千瓦以上的光能功率,只需要三台就可以提供百万千瓦功率,卫星的制造、发射成本,大概在七十亿人民币左右,后续很快就能下降到六十亿人民币。

一座大型的光能接受装置,最高可以接收两万瓦功率,百万千瓦就需要五十座,每一座的制造成本,大概在一千万人民币左右,五十座就是五亿人民币左右。

压缩单晶硅薄片的成本相对要贵一些,但大致接受百万千万功率,砸下三十个亿也足够了。

每一项仔细的加在一起,利用光能接收转化装置,来制造百万千瓦功率,成本也只有一百多亿人民币,最多也不会超过核聚变装置的一半。

当然了。

光能接收转化技术来充当能源,也有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装置总重量肯定要比核聚变装置高出很多。

“大概是二十倍?差不多——”赵奕仔细的计算一下,就得出了个预估的数字。

光能接收转化技术需要大量的压缩单晶硅。

这种材料本身就非常的重,大量加在一起的重量,远远的超过了核聚变装置。

如果是在地球上使用,重一些当然没什么,但是用在月球建造基地,重一些也就意味着,需要的‘运送路费’会大大增加。

好在增加的费用,比起‘百亿’单位的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一切的前提还是,能够运送大量的装置、物资到月球表面,并且人员能够到月球表面开启工作。

这会是一个持续性的大工程,肯定需要很多的人手。

很多的宇航员?

当然不可能。

“如果想要在月球表面建造基地,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人员活动的地方,就需要一个大型的抗压装置,就像是个大房子一样,把东西都罩起来。”

“这样就可以让工作人员在里面自由的活动,而不是只能穿着宇航服呆在月球上。”

宇航服当然能够抵抗月球的恶劣环境,可正常人不可能一直穿着宇航服工作,短时间还能够接受,时间太长就不可能了。

所以类似于房子的大型抗压舱,也就是人类能正常生活的区域,才是最为关键的。

“那么研发就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找出适合的主材料,制造大型抗压舱。”

“另外,就是制造出运输功能的太空飞船,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物资到月球。”

赵奕做出了决定,还专门写了一份报告,准备回去以后,就召开公司会议进行决策,同时,还找机会和高层领导沟通了一下。

高层领导听到他的计划,顿时惊得张开嘴,好半天都不知道说什么。

建造月球基地?

火星探索任务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准备开启宇宙殖民时代了吗?

高层领导感觉有点跟不上思路,但他还能有什么意见?

当然没有。

奕星公司是正常运营的公司,同时他们也是正常的国有控股公司,每一次太空探索的任务工作,也都是和航天局进行合作的。

所以,奕星的太空探索计划,也能算是国内进行的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