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爷孙三代 (第2/3页)
诈这种事情就不要简单的用对与错来衡量了。
现实就是这样,人可以分好人和坏人,国家只看需要来决定采取什么立场。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层面夹带私人感情,事实上才是一种最大的错误。
吕武一再怀疑自己会不会成为朱元璋第二,吕政得到朱允炆的下场,在吕政提出那个建议之后,思考道:“能不能让吕政出使吴庭?”
如果说吕阳岁数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一些重任,先是去北疆带兵和治理地方,后来又到秦国主持吞并事宜,那么吕政到了十五岁一直都是处在被严密保护和悉心照料的环境之中。
“太子仅是外出五年,回来之后有诸多的改变,不排除是刻意装给我看。老子能装,儿子也能装,政儿可千万不要在我面前装,真正到了任事的时候各种废物啊!”吕武想着,心里不免会出现焦虑。
以为朱允炆之后,老朱一家子就没有演帝了吗?
老朱家的演帝简直不要太多,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装,后面轮到朱瞻基在朱棣面前装,看着好像都挺牛逼,轮到当家作主立刻露馅啦!前面是孙子装给爷爷看,后面轮到皇帝装给朝臣看,没点演技可是要落水而亡的。
吕武一瞬间想到了许多。
不都说以史为鉴吗?吕武觉得不能再让吕政泡在蜜罐之中,光是进行教育还要有所实践,再则十五岁在当今年头,又是生长在统治阶层的家庭,真心不能算孩子了。
吕武看着吕政,笑眯眯说道:“政儿既有此建言,可想往淮南,亲自成事?”
“可、可行?”吕政看上去充满了惊喜,只是或多或少有一些自我怀疑,深呼吸一口气,稳定好情绪,才一脸坚定地说道:“孙儿必不使祖父失望!”
少年郎想做事,又害怕无法将事情办好,其实是太正常不过了。
另外,吕政第一次得到办大事的机会,心情紧张乃至于情绪有点失控,只要不变的脑袋空空就好。
吕武怎么都能算阅人无数,还有着非常复杂的人生经验,哪能不将吕政的心态看得清清楚楚呢?
他说道:“政儿可先一一写下,先予祖父掌掌眼。”
隔辈亲?有一点。
更多的是身为一国之君在担忧国家的未来。
说到底,吕政也就是一个少年而已,有了任务就顾不得其它,兴匆匆从吕武这里离开,要好好研究淮南之行了。
结果是吕阳某天夜里回到自己的寝宫,一问吕政今天的事情,又问人在哪里,又是在做些什么,听到吕政召集了一大帮小伙伴来“未央宫”,一批半大不小的孩子在研究怎么去淮南,听得有些呆住。
目前当然没有“淮南”这个地名,又或者说这个地名只存在于汉国,一样的土地在其它列国有别的名字。
葛康作为中盾负责太子内卫,必然需要掌握太子“势力范围”内的各项动静。
当前,汉国的王室成员,除了一些早早就分封出去的成员,岁数小的二代,吕阳这一支的三代,皆是住在“未央宫”这边。
所以“未央宫”并不是单独一座宫殿,它是一座宫阙,有着数量相当多的宫殿。
“臣闻公孙政得令出使吴国……”葛康话说到这里就被截断了。
“甚!?”吕阳先是错愕,随后有了怒意,又给硬生生将怒意吞了回去,脸色却是不免有些难看,问道:“何人所言,我怎不知?”
五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太多了。
在五年前,吕阳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点夸张,作为二代中的绝对焦点则是必然。
那种环境之下,除了极少数人之外,谁不往死里巴结吕阳呢?
后来,吕武让吕阳外出游历,说是游历,解读为遭到流放也不是不行,众臣以及各地贵族没有胆子落井下石,不想惹上麻烦还不懂敬而远之吗?
现在吕阳是回来了,太子的位置也没有被撸掉,只要有了遭到流放的经历,再有多种层面或明或暗的警告,中低层不知道的事情太多,高层又有谁敢往吕阳身上靠?
他们哪怕是没有恶意,管好嘴巴总是该懂得,也就让吕阳有些消息闭塞了。
“淮南?”吕阳当然知道那里的局势,马上也就想到了汉国对淮南有动作是为了什么,低低叹息了一声,说道:“我等游历时长,于外经验充足,你选人往政儿处,务必悉心照料,若有差池,勿谓言之不预。”
能给吕政下达指示的还有谁,除了吕阳这个爹,只剩下吕武这位爷爷了。
葛康懂了。
只是派人不需要警告,再则如果是君王下达命令,压根就不用太子再安排人手。
既然太子要照顾自己的儿子,怎么样才能表达出足够的关心,只有葛康这个中盾,又或是宋豪那个卫率亲自出马,才能充分表现出重视。
只是有一点让葛康着实思绪迷惘,什么时候君王开始对太子感到不满意,又是因为什么而不满意太子,闹到王室一家子的相处关系开始变得这么复杂。
“父亲,吴人无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