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 文艺百年 (第3/3页)
茗、服务于一体,因而引得文人雅士、官甲贵胃多愿汇聚于此。蔡锷与小凤仙就经常相约来青云阁的普珍园小酌。据说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备受小凤仙喜爱。头两年那部叫做《知音》的电影你总看过吧?那部以蔡锷与小凤仙的传说故事为基础拍摄的电影,就是在这儿取景的……”
“知……知音……”
宁卫民怎么不知道啊?
毕竟是信息社会来的穿越客。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不用看电影,他就知道怎么回事。
更别说《知音》公映是1982年,他当时还没这么忙,记不得受米师傅的邀请,跑到大观楼影院蹭过几场呢。
所以对于张瑜扮演的小凤仙和王心刚扮演的蔡锷,他记得很清楚。
也很喜欢那部电影里《高山流水》的一曲。
只是他不敢确定的是——真是这儿拍的电影吗?
不像啊……
“老爷子,不会吧?怎么可能这儿拍的啊。您看这小楼才多宽?这人进去就得上楼。楼上才多大点地方?您不会记错了吧?”
哪儿知道这质疑的言语出口,康术德就立刻被逗乐了。
“让我怎么说你好啊。对人不能以貌取人,对物也是一个道理啊。你说你是无知还是湖涂呢?别看这外边小啊。我还告诉你,实际上里面可大着呢。这个青云阁呈轿子形布局,主厅不临街,南北各伸出两个像轿杆儿样的狭长通道,南通大栅栏西街,北通杨梅竹斜街,因而有轿楼之称。你现在看到的模样,基本是1905年翻建的结果。里面的整座楼房四面围合,共有三层呢。青云阁曾经有两家着名老字号普珍园菜馆和玉壶春茶楼则分别在二楼和三楼的位置。论面积里面得有四千平米,否则又何谈四大商场之首呢?”
这下宁卫民终于弄明白了。
“您的意思是说,这青云阁包子有肉不在辙上。合着它有两个门户,整体就像一个‘中’字,而无论南北还都只露出一个门来,内瓤和肚子藏在两条街的中间呢?”
康术德点头认可。
“对喽,就这意思,咱们这边是后门。你要到它的前门去,比后门还要气派一些,也要更热闹一些。而且那边拱形券门上金底的匾额里写的‘青云阁’三个大字,是出自晚清三朝元老、书法大家何绍基之孙、着名书法家何维朴书于宣统元年的手笔。拱形券门的两旁还有黑底金字的柱联。上联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风流流连于此。下联曰——闹市寻幽处我辈儒雅后辈英雄往返其间。”
“那老爷子,现在这青云阁的房子到底干嘛用啊?您还没告诉我呢?是私房还是公房?咱能能不能进去看看啊?哎,这是不是也归咱街道管啊。您说我找李主任能谈谈这事儿不?”
宁卫民越听越是兴奋,心里就跟揣个热炭团似的。
不为别的,他是又联想到这处青云阁的商业价值了。
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这不就是个天然的大ip吗?
何况里面又那么大的地方,收拾收拾干点什么不行啊。
可惜,康术德也懂得他的心思,告诉他的却是遗憾的消息。
“你小子,就甭惦记了。告诉你吧,这后门封着呢,这里现在是政府办的招待所占着呢。你想要这儿的房?压根没戏。这是什么地方?大前门啊,谁做买卖不想奔这儿来啊。我也不瞒你,像我这熘五间房麻烦李主任帮忙,就已经很难为人家了。现在想经商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像这样的门脸房啊,也越来越不好找了。人家李主任纯粹是替咱这儿的居民们考虑,觉得现在副食店呀,都不爱搭理酒客了,嫌弃这点生意三瓜俩枣的不挣钱。希望大家还能有个能喝酒聊天的地方,才帮我奔走了一下。你呀,又不在京城待着了,就别给李主任添乱了。”
这话一说,宁卫民明白了此时暂不可行,也就只有灭了心里的想头,注意力也重新回归康术德的店铺。
只是这么仔细一看啊,竟然又让他发现了一桩蹊跷的事儿,这老爷子的店铺……怎么没招牌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