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7章兵至大同 (第2/3页)

加入书签

动居庸关守将开关放行了。

大军迂回向西南方向,一路疾进,沿途再不折入小县,休息住宿都是就地驻扎营帐,这日大军踏上了灵丘古道。灵丘县一带,曾经是赵武灵王“辟地千里”、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三国曹操驻兵屯田、、北宋杨家将抗辽守边之所。

一路行来,无论行军住宿,正德都与士卒同行同止,平地骑马、山路步行。始终不曾踏入车轿一步,纵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家少爷,怕是也吃不得这种苦,何况是从小被人珍宝般呵护地朱厚照。

他竟有这般毅力,和平时不务正业、嬉戏玩耍的模样大相径庭,不单是杨凌,便连张永也大为意外。大军沿着古道来到一座群山环抱间的峻岭,忽然看见前方驻扎一支军队。看模样怕不有三千余人。

虽说这里距灵丘县已不足八十里地,可是在这峻岭之上贸然出现一支军队,看那营帐好似已经驻扎了一段时间,杨凌可不敢大意,他一面命大军就地休息,暗暗加以戒备,一面令中军官前去询问。

不一会儿,中军官带着一位将军匆匆走进中军大帐。正德扮作侍卫也站在杨凌背后瞧着,那位将军四十出头,人长得倒魁梧精神,,远远见了杨凌他便满脸堆笑迎上前来。拱手施礼道:“下官是大同巡抚胡瓒胡大人麾下,大同左卫指挥使刁化神,见过杨大人,杨大人一路辛苦了”。

杨凌心中奇怪。前方战事正紧,胡瓒却派了三千军兵驻扎在这里干什么?

双方寒暄几句,杨凌请他落座,问道:“刁指挥,这里是什么地方?前方与鞑靼双方胶着,正是用兵之时,何以大军却驻扎在此?可是有什么要务么?”

军中机密,纵是朝中大臣也是不宜随便询问的。但是杨凌除了劳军,还负有巡视、辖制前方整个战局地权力,必要时可以用金批令箭和钦差金印调动前方大军,故此出言询问并不逾矩。

刁化神是胡瓒亲信,京师派遣内厂提督、京营提督巡边地事已通过军驿先传了过来,他知道杨凌的底细,自然不敢出言虚诳,忙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此地去大同。崇山峻岭中处处关防重重,唯有通向这条古道处没有险要关隘。

鞑靼在前方被杨总制拖住。想退也退不了,如今军粮耗尽,又讨不了什么便宜。鞑靼奸细不知怎地探出了条小路,派出千余人马从山中小路避过各处关隘奇袭灵丘,掳走大批财物粮草,胡巡抚得讯恐鞑子尝了甜头再次派人来袭,是以命下官率军在此驻扎”。

杨凌这才知道其中端倪,想起方才所见形势,此处是峻岭间一处隘口,如果想有千人以上的队伍迅速穿越群山,也只有这一处没有设防的隘口易于通过,真难为那些鞑靼奸细,不知费尽多少周折,才算打通了这条劫掠的供给线。

不要小看一条道路在战争中的作用,如果鞑子借助这条秘密通道不断绕过前方大军从我后方取得给养,战事拖下去胜负仍旧难以预料,少了这条给养线,敌军士气就会大减,就连骁勇的鞑靼将领们也会失去继续作战地勇气,难怪隆冬腊月,这三千人马却在山中驻扎,苦守在这山岭上。

杨凌点头道:“原来如此,我地大军今夜也在这里驻扎吧,明早启程继续奔大同,对了,这里叫什么地方?”

刁指挥道:“此地古称瓶形寨,至宋、元时称为瓶形镇,因为这岭顶方圆九百余丈天生平坦,四四方方,故此我大明立国后,灵丘县志上将此地改称平型岭。”

双方叙谈一番,杨凌将刁指挥送出中军大帐,站在岭上极目远眺,此时日落西山,余晖淡淡,重重叠叠的雪山笼罩在一片淡红的光晕之中。

正德走近杨凌身边,手搭凉蓬远远眺望一番,说道:“嗯,瞧这群山之中,果然只有此处是可供大军通行的隘口,从岭上直扑下去,灵丘县城不过在咫尺之间,小县城矮墙低,没有险要可峙,实在危险。

只是在这岭上长期驻扎军队,也太辛苦了些,张永,你记下,回京后着兵部在这座平型岭上再筑一道关隘,以为天险屏障,列入边防重要关隘之中,就叫平型关”。

张永连声应了,杨凌听到这里不禁惊奇地看了正德一眼,心道:“平型岭、平型关,刚才我怎地没有省起,原来.......鼎鼎大名的平型关竟是正德下旨筑造的”。

正德瞧他目光有异,不禁笑道:“杨卿何以这么看我?朕说的不对么?”

杨凌连忙笑道:“说地是,在这险要处筑一道关隘,防范鞑子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地作用,不过被动防御没有攻不破的雄关,我们还应该.......”。

正德接口笑道:“我们还应该富国强兵,主动出击,灭强虏于国门之外,是不是?”

君臣二人互望一眼,不禁一齐抚掌大笑。

大军终于到了大同,三边总制杨一清率军驻扎在长城关隘上,目前正在镇羌堡。那里原来和关外开有马市,依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建有马市围城。

为便于就近指挥,所以杨一清将军营设在那里,大同巡抚胡瓒亲自押运粮草赴镇羌堡,目前正飞马赶回。闻讯赶来迎接地是巡抚衙门的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