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斩草不除根的下一句是? (第2/2页)
,令狐氏更是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消失。
另外,他们的发家之地“毕”早就不是自家的封邑。这个也是权柄落在小宗魏氏这边的必然结果。
毕阳沉默了一小会,没有讨要魏绛的尸体,请求道:“魏氏已灭,阴子何不放过毕氏?”
什么意思啊?
这是在请求吕武不要率军渡河,去攻击去了伊洛之戎的魏氏那些人吗?
吕武问道:“毕氏可有复仇之心?”
魏氏没了,毕氏得到了大量的口中以及物资,甚至已经有了安身之地。
不要以为二十多万的人口很少,已经比很多诸侯国的人口要多很多了。
尤其是毕氏有三戎作为盟友,以诸夏这边的文明优越性,他们花点时间不是无法吞并三戎。
毕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吕武的提问。
他们会在某一天找阴氏复仇吗?肯定会的呀!
吕武说道:“我与范氏征讨三戎,伊洛之戎乃是阴氏所属,岂有因毕氏而罢兵之理。”
行吧,阴氏就算不刻意针对毕氏,不可能停止对伊洛之戎的讨伐,那么毕氏要不要挪个地方?
范氏当然也不会放弃对陆浑戎以及蛮氏的征讨,到时候毕氏要不要再进行迁徙?
同样是斩草除根,吕武的话术用得不错。
现实就是那样,毕氏肯定会等机会找阴氏复仇,阴氏不太好表现出要斩草除根的态度,放过却是不可能放过的。
拿三戎来做文章,阴氏和范氏早就跟三戎进入到战争状态,到时候毕氏遭到打击,不是阴氏非要攻灭毕氏,变成是毕氏没逼数自己卷进去。
毕阳说道:“我闻宋、楚、郑合兵,合围‘斗首’南下之军。”
然后呢?
士匄已经统率十万大军南下去救援“斗首”那边的晋军,不需要消灭或是击败多国联军,只需要将被困的晋军救出来。
毕氏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又或者说,毕阳是拿这事在威胁吕武?
“你随我渡河,抑或早早归去?”吕武问道。
别特么再多废话了。
毕氏要接下魏氏的仇恨,摆明阵仗跟阴氏接着打也就是了。
如果毕氏没胆子,趁着阴氏的大军没有渡河,赶紧麻利地溜吧。
有那么一件事情吕武没说出来,阴氏跟范氏早早就在攻略三戎,其实是有军队在三戎的地盘活动的。
就算吕武没有说,毕氏也绝对知道。
这个就是魏氏和三戎联军迟迟没有渡河到北岸的原因之一,他们觉得“魏”城没救了,不敢渡河跟阴氏主力交战,再被阴氏在三戎的驻军抄了后路。
有一个问题,吕武怎么不调动在三戎地盘的阴氏大军攻击魏氏和三戎的联军?
答案非常现实,阴氏虽然很强大,还是要看各个区域有多少兵力,某地的阴氏军队有没有能力独自开启一场战争。
很明显的事情,阴氏在三戎这边一直是打辅助的角色,军队数量也就两三万,以骑兵的数量多一些,打一打袭扰还行,阵战就能免则免了。
现在,待在三戎地盘的阴氏大军已经动弹起来,没有出错应该是在袭扰从大河边上撤退的魏氏和三戎联军?
吕武不清楚伊洛之戎怎么允许魏氏撤那么多的人口进入己方地盘,猜测是一种抱团取暖。
而现在不光是异族对领土没有清晰的概念,诸夏的诸侯国其实也没有,接受外人进入己方势力范围是常态,定居什么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阴氏这边乘胜渡河,目标明确向着一个叫“桃林塞”的地方推进。
那边是魏氏残余部队以及三戎联军驻扎的地方。不是他们不想朝其它地方转移,完全是拖家带口又有家当拖累,着实是无法摆脱阴氏骑兵,再来就是驻扎在三戎地盘的范氏军队也加入到军事行动。
那个“桃林塞”的地形很险要,算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没有多余选择的魏氏残军败将以及三戎联军,他们记得魏绛说过各诸侯会组建联军来征讨阴氏,无力反抗阴氏和范氏联军,是不是应该将希望放在诸侯干涉军的到来呢?
吕武太明白敌人的心态了,纳罕地想道:“就算诸侯会组建联军,那也是晋国遭到瓜分之后。现在魏氏的残余,他们一个个化身光头,寄望于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救援和调停了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