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组团出海 (第1/2页)
1995年春,德国慕尼黑。
新落成的国际贸易中心门外彩旗招展,大幅的广告从贸易中心的展厅楼顶一直垂到地面,上面印着的都是一些鼎鼎大名的国际品牌:卡特特勒、小松、利勃海尔、普迈、海丁斯菲尔德……。在14万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外面,有多达30万平米的露天展位,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钢铁巨兽,长长的吊臂、硕大的挖铲、几人高的车轮、两寸多厚的履带,无处不透着浓浓的重金属气息。
这是三年一度的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来自于全球30多个国家的2000余家生产厂商云集于此,展现自己在工程机械方面的最新成就。而更多国家的采购商也纷纷赶来,一掷千金,其疯狂丝毫不亚于后世互联网上的剁手一族。
“咱们的广告,根本看不见啊。”
在一台长12米、高7米的175吨电动轮自卸车旁边,罗丘冶金机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伟龙感慨地向身边的冯啸辰说道。他们此时正举目眺望着展厅外悬挂着的那些广告,从中辨别着属于中国展台的那一个窄条。其实,说根本看不见也是不客观的,那幅广告也有二尺来宽,从楼顶垂到地面,面积也颇为不小了。只是如果不认真去找,很容易被忽略。
冯啸辰上任尹始提出要搞大型技术装备预研,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90年代中期,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财政因为利改税的机制转换而处于暂时的困难之中,大批国企则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模式而陷入了严重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要筹措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冯啸辰自然不是那种坐着等米下锅的人,他提出,国内资金短缺,可以从国外想办法,用一个调侃的说法,那就是让国外“赞助”。
在80年代初,他也曾经出过一个到国外找赞助的点子,那是由国家经委出面成立了一个国家装备工业科技基金,再通过冯华的明堡银行,在欧洲市场上发行中国装备工业科技债券,募集资金。晏乐琴担任了这个基金的理事长,利用她在波恩大学任教多年形成的声望,为这个基金的发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目前,装备工业科技债券已经发行了十几期,前几期的本息都已经按时偿还,让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进而也带动了后期债券的销售。依靠基金支持的许多科研项目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各种专利的收获用于支付债券本利还有很大的节余,这些节余部分被重新投入到基金中去,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郝亚威在当年就担任过基金的财务负责人,对于基金的运作情况非常了解。在冯啸辰最初说出“赞助”二字的时候,郝亚威第一个反应就是冯啸辰打算故伎重演,再次去欧洲市场发债圈钱。但郝亚威又知道,这个想法已经是不太现实了。
时下的欧洲资本市场,与80年代中期已经有所不同。在当年,欧洲市场上有大量的游资,急于找到投资去向,中国装备工业科技基金的发行,正迎合了这种需求。而到90年代中期,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沼泽泥潭,各国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失业率高企不下,内部的资金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哪里还有闲钱在中国进行长线投资。
欧洲经济衰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内因来说,是受到福利社会的拖累,百姓不愿意干活,却要求超前的享受,寅吃卯粮,家底日益掏空。从外因来说,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最大的军事竞争对手,广场协议打折了日本的腰杆子,让美国解除了经济上的心腹大患,中国又尚未达到让美国重视的程度,于是欧洲便成为美国要遏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或许是出于自保的目的,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了旨在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欧盟,触动了美国的逆鳞,美欧关系开始恶化,欧洲的发展自然也就遭遇了危机。
冯啸辰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一向极其关注,再加上还有一个在美国当银行家的叔叔,自然也知道欧洲目前的状况。他并没有打算复制过去的模式,而是提出了一个组团出海去海外淘金的战略。
赚海外的钱,同样也不算是什么新鲜思路了。重装办至少在10年前就已经力促各家装备制造企业前往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设备销售,目前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还有一些中国承建的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不过,冯啸辰这一次提出的做法,比以往要更为大胆,他要求各家装备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装备展会,到一流的舞台上去与国际巨头当场角逐。
“啸辰,这个想法有点太超前了吧?咱们的技术水平,和欧美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啊!”吴仕灿这样对冯啸辰劝诫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笑嘻嘻地回答道。
“人家的品牌知名度比咱们高多了。”钟启帆也提醒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道。
“那些国外大企业,都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咱们只怕是拼不过他们吧?”市场部的张瀚匀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还是这句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