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三十一章 王爷为亲王,我等为公侯 (第1/2页)

加入书签

夜深人静。

怀顺王耿仲明的军帐中却是灯火通明。

前山东巡抚方大猷的到访让耿仲明及其部下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面对大顺监国闯王开出的“三职”诱惑以及怀顺藩实际处境,不说怀顺藩下诸汉军将领心思各异,便是怀顺王耿仲明也有反念。

耿仲明先是问其子耿继茂的意见,耿继茂思量之后认为既然保定已被大顺军夺取,多尔衮此次亲征已变得危险重重,如今顺军更是东西并进,且京畿腹心之地又有顺军高杰如毒蛇般肆虐,诚如方大猷所言,尔今局面在顺不在清,故怀顺藩反正以为将来未必不是明智之选。

“是否反正关系全军将士及家眷性命,我虽为藩主,但于此事决不能一意定夺,当问诸将。”

耿仲明命召藩下副将以上将领,准备就此大事问询诸将。

表面上耿仲明是想听取藩下将领意见,以众人多数意见为准,以免将来事败为诸将所怨,实际却是想统一诸将意见。

方大猷所言已然动摇耿仲明为清廷继续效力的心思,如今多尔衮率清军主力南下保定,北京空虚,怀顺藩下携有大量火炮,又有顺军高杰部助战,真要断绝多尔衮归路,绝非难事。

而且,内心深处,耿仲明对于降清也是一直不情愿的,因此对于拉他下水当汉奸的孔有德也一直是心怀怨恨。

当年登莱兵乱之后,明军大举进剿,孔有德同耿仲明等弃了登州城逃到海上。

然而就在海上,对于降明还是投金,孔有德却同耿仲明产生了分歧。

孔有德意投后金,并说服尚可喜同他一起。

然而耿仲明却不肯降金,因为其早年就在后金军中为千总,后见奴尔哈赤大杀辽民,义愤之下率带数千辽民投奔皮岛追随总兵毛文龙。

所以同孔有德、尚可喜不同,耿仲明实际是后金的叛将,如今再要随孔、尚降金,肯定不愿意。

为此,耿仲明暗中遣人致书皮岛总兵黄龙,欲以率部收复被后金占领复、金等州自赎,以求重为明朝接纳。

然而黄龙却恨耿仲明随孔有德大闹山东,不肯给耿仲明自赎机会,百般压力之下耿仲明这才被迫随孔有德投降后金。

其后耿仲明虽没有被后金追究当年叛变之罪,但在后金军中却也一直被监视着,每次随征清廷都让孔有德监视耿仲明,根本不给耿仲明单独征战的机会,气得耿仲明侵夺孔有德部众,以示心中不满。

再加上对被清军掳到关外的汉民极度同情,耿仲明这个怀顺王更是不被清廷信任,只不过清太宗皇太极肚量极大,能容耿仲明,以此彰显清廷对明朝降将的气度,否则恐耿仲明早被杀害。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满清当家做主的是摄政王多尔衮,自家藏匿逃人的事又被告发,耿仲明当然担心多尔衮会对他不利。

眼前局面对满清明显不利,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儿孙想的耿仲明,当然要寻一个退路。

但这条退路,耿仲明必须要部下将领达成一致才好,否则若有人不愿举旗反清,内讧就在眼前。

半个时辰后,怀顺藩下诸将都聚在此帐中,陈绍宗、徐得功、连得成、白显忠、曾养性、徐文耀等藩下主要将领半数出身辽东矿徒,半数出身前明东江旧镇,其中白显忠还是前明登莱巡抚孙元化的爱将。

耿仲明让幕僚徐文焕将白日之事说于诸将听,诸将听后却是出奇的达成一致,认为当反清归顺,不能重蹈恭顺藩的前车之鉴。

“多尔衮昨日遣人问询王爷逃人之事,王爷实说不实说,多尔衮也都疑王爷,纵使现在迫于局面不敢拿王爷如何,将来也定会追究王爷藏匿逃人之事。王爷都不能自保,况我等?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戈一击,杀了多尔衮,为我六千将士正名!”

梅勒章京陈绍宗麾下藏有逃人多达数百,按清廷颁发的缉捕逃人法,他陈绍宗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所以早就决意反清。

其余诸将也都是此意见,认为清廷气数已尽,他们本是汉人,没有任何理由替满洲人陪葬。

“今日之事,生死悬于一念之间,反清归顺,不仅事关你们的前途,更关系数千将士及家眷性命,所谓举事容易齐心难,真要做这大事便是没有后路,不成功便成仁...本王召你们过来齐议此事,便是要你等明白生死与共的道理,将来不会怨恨本王。”

诸将的表态让耿仲明心中大定,但有些话也必须说在前头。

左营总兵徐得功道:“王爷,大道理就不必说了,王爷但说该怎么办!是南下炮击满洲人还是北上破北京?”

“按兵不动是下策!”

右营总兵连得成一针见血指出他们要是按兵不动,莫说多尔衮事后饶不过他们,就是顺军那里事后也不待见他们。

退一万步讲,王爷成了总兵,他们这帮人难道还要去做千总、把总不成?

“保定已为顺军所有,多尔衮想攻下保定必须我等以炮相助,若我军不奉其令,多尔衮拿不下保定便是进退两难之局,覆亡就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