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春晚与年俗 (第1/2页)
春晚与年俗
,国潮1980
由于春晚连续两年取得了辉煌成功,已经完全改变了共和国除夕守岁的习惯。
1985年的除夕夜,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几乎成为这一天老百姓最期待的事儿。
只可惜勇于创新并不总意味着伟大的成功,称职的导演也做不到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
想当初凭一己之力解禁了《乡恋》,力排众议让《吃面条》小品和观众们见面,靠单枪匹马请来港澳同胞登上春晚舞台,并一手促成《难忘今宵》这首经典主题诞生的黄导,这次可真的玩儿现了。
本届春晚,他光想着要为了全国人民展示出宏大的场面了。
非要把举办现场挪出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改为在能容纳一万五千名观众的京城工人体育馆举办。
却没想到以电视台的现有设备和调配手段都不足以支持这样的演出形式。
由于有线耳机的通讯信号太差,经常会出现指挥失灵,指挥中断的情况。
以至于导演的安排,演员和主持人都听不到,甚至现场还出现了人在说话但没声音的情况,
这就导致这次春晚现场几乎全面失控,完全没有前面两届春晚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转态。
反而沦为了一届让全国人民深感失望的春晚,堪称灾难性的重大失败!
实事求是来讲,从春晚刚开始播出,电视屏幕上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别的不说,用浑厚的声音来介绍现场情况的赵忠祥,一亮相就让人看着不舒服。
本来以黄导的设想,体育馆观众多了,现场氛围应该特别热烈、特别欢快才对。
可实际上观众离舞台远,加上光线反差大,体育馆整场环境发暗,反而让现场显得沉闷,喜气全无。
另外,所有人都未曾想到,才”。
而且由于批评的观众太多,电视台方面也不得不有所交代。
于是十一天后,电视台通过《新闻联播》,郑重其事地就此事向全国观众道歉。
这还不算完,有关部门先后派了四个调查组到国家电视台,调查晚会质量,分析失误原因。最后黄导因此被停职半年之久,打击可谓不小。
不过春晚的失败,倒是对宁卫民没什么影响,因为他早就知道这场晚会回砸锅。
而且三十年后还会被网络时代的网友们挖出来,冠以“史上最差”的一届春晚。
那么既然没有期待过,也就无所谓失望。
这个除夕夜,他的精力都放在跟老爷子闲聊天,聊聊旧日光景和过去的人们怎么过年上了。
大概是最近的几个月,宁卫民一忙起来,师徒俩好久都没在一起这么放松,这么亲近的聊过天了。
看徒弟连电视都春晚都不看了,专心跟自己聊天。康术德的心情也不错,还真想起了一些几乎忘记的往事儿。
在宁卫民听来,好多都挺有意思的。
比方说,这最后的一天的黄昏,仍然是好多小贩赖以生财的宝贵时光呢。
据老爷子的所说,过去的京城,除夕临近黄昏时分,是街上最清静的时候。
店铺早打烊关门,胡同里几乎见不到人影。
除了寒风刮得电线杆上的线和树上的枯树枝子呼啦啦的响,听不到什么动静。
只有走进大小四合院或大杂院里,才能够听到“乒乒乓乓”在案板上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那是从各家里传出来,你应我和似的,就像是过年的前奏。
但往往就在这时候,胡同里会传来一声声“买荸荠喽!买荸荠喽!”的吆喝声。
由于四周清静,这声响便显得格外清亮,在风中荡漾着悠扬的回声,各家都能够听得见。
这时候,各家各户通常都会有人走出家门,来到胡同里,招呼卖荸荠的。
“哎,买点儿荸荠!”
卖荸荠的先不问数量,倒是会再次刻意问上一句。“您买荸荠呀?”
买主儿便会说,“对,荸荠!”
卖荸荠的一定还会再问,“年货您都备齐了?”
大人们便会欣然作答,“备齐啦!备齐啦!”
然后彼此笑笑,点头称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荸荠,就是取这个“备齐”之意。
那时候,卖荸荠的,就是专门来赚这份钱的。
买荸荠的,无非是图这个荸荠的谐音,讨这份吉利的。
那时候,小贩卖的荸荠,一般分生荸荠和熟荸荠两种,都很便宜。
也有大人手里忙着有活儿,出不来,让孩子跑出来买的。
总之,各家是一定要几个荸荠的。
对于小孩子,当然不懂得什么荸荠就是备齐了的意思,只知道吃。
那年月,冬天里没有什么水果,就把荸荠当成了水果。
特别是生荸荠,脆生,水灵,年下吃来,很是有点儿滋味呢。
在老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