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帝国大厦和马六甲 (第3/5页)
国家力量支撑的光学实验室,自然硕果累累,欧洲国家,现今科技都是放任自流,私人的光学实验室也有几个,但效率也好,科研土壤也好,比之专项攻关的帝国皇家科学院光学实验室自然是天壤之别。
很明显的事实,中国相机的质量已经超过了伦敦声誉最好的产品,用硝酸纤维做基片的柔软、可卷绕的“胶卷”也令欧洲人眼界大开。
当化学家叶昭与帝国德裔光学家阿具一起在数年前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后,帝国的摄像镜头技术就得到飞速发展,随之出现的还有活动电影摄像机等等。
当然,帝国光学实验室的初衷自然不是为了发展完善照相机、电影等等技术,这些都是衍生产品而已。
不过现今东方和西方,因为交通所限,除非质量明显高出一筹而且有着广阔市场的工业品,否则运输贩卖得不偿失,所产生的利润还不及高昂的运费。
欧洲商人携带的少量工业品也只是运输茶叶时顺带而已。
在帝国各大报纸报道“克孜尔大捷”的当曰,苏门答腊岛大亚齐海域北百多海里外,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俄国人舰队。
在印度南安达曼岛布莱尔海港经过休整补给的俄国舰队,黑压压的掠过海面。
这枝舰队集结了俄国波罗的海等舰队的铁甲舰,除了必要的防卫力量,可以说是倾巢而出来与中国人决战。
俄国舰队总指挥官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布塔科夫,海军上将,同时也是俄国汽轮装甲舰队战术的奠基人。
九年前,他发表了蒸汽舰队战术摘编一书,七年前,又发表了蒸汽舰队战术新编,一举奠定了俄国海军装甲舰战术先驱者的地位。
布塔科夫上将所在的旗舰彼得大帝号,排水量7000余吨,勉强可通过苏伊士运河。
两座305mm双联前装炮塔装在桌台状的中央船楼前后中线上。铁制船体水线装甲带为厚559mm的木材,两面镶厚178mm的锻造装甲板,动力为机车型的烧煤锅炉,蒸汽机功率5250马力,两轴推进,航速13节。
虽然听闻中国人的万吨级战列舰已经下水,但距离真正竣工应该还有一到两年。
布塔科夫坚信,如果不趁现在给予中国海军致命的打击,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国海军将再没有在中国海一带威胁中国人的力量。
“彼得大帝”号,本来应该设计为万吨战舰,但因为中国人现时的威胁不得不令俄国海军部加快铁甲舰生产速度,万吨计划暂时搁浅,彼得大帝号作为六千吨以上的主力舰匆匆的排上生产曰程。
战胜中国海军,深入中国海将广州刚刚下水的万吨战列舰的船体击沉,破坏中国的船厂,便是布塔科夫率领他的舰队将要执行的战略目标。
前来中国海的舰队,除了旗舰彼得大帝号,主力舰只尚有排水4000吨的风帆蒸汽舰“奈特隆麦雅”号和“克莱姆尔”号,都是两年前竣工的舰只,具有很强的法国风格,船体有长大的冲角和较强的舷缘内倾。
此外还有三艘排水量三千吨的羚羊级战列舰,其中两艘从法国购买,一艘自己建造,又有英国泰晤士铁厂建造的“佩尔维茨”号等等早期铁甲舰以及武装商船、补给舰。
不算补给舰只,整个舰队共有二十余艘军舰。
俄国海军部对中国海军的实力一直在进行评估,基本上,认为这是一支技术先进足以抗衡英国任何一支地区姓分舰队的强大力量,而且与英国海军的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人的软肋也很明显,那就是没有多少海战经验,话说回来,进入铁甲舰时代,各国海军几乎都没经历真正的海上战争,反而是中国海军多次挑起事端,此外就是奥地利和意大利海军曾经爆发过冲突。
布塔科夫思忖间,不由得轻轻叹口气,与中国人的较量,只怕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艰难。
“塔尼娜号报告,距离中国人的大亚齐港口一百海里”
指挥室里,陡然紧张起来。
大亚齐是中国人势力范围最边缘的殖民港口,进入大亚齐海域,也代表着己方舰队开始碰触这个张牙舞爪盘踞在中国海和南洋的恶龙的触角。
布塔科夫深深平复了一下呼吸,突然下达了命令:“左转向驶向马六甲海峡”
舰队大张旗鼓的东来,中国人肯定早有准备,而且舰队在各处港口停泊,甚至报纸都可能有报道,估算时间,中国人也差不多能知道自己的舰队大概进入印度洋的时间,大亚齐,说不定已经有中国舰队集结等待着自己,有岸炮支援的中国舰队对己方的威胁将大大提升。
布塔科夫突然放弃了攻击大亚齐的计划,准备一鼓作气,将中国人甩在后面,冲入马六甲海峡,再直袭广州,出其不意的敲掉中国人正建造的巨舰,破坏其船厂。至于沿途遇到的中国商船,他们只能自认倒霉。
令人遗憾的是英国人虽然处处给予方便,但却不肯与自己共享情报,是以中国舰队的行踪,自己一无所知。
长约600公里的马六甲海峡,在新嘉坡附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