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五十七章 与杨时论 (第2/3页)

加入书签

的理,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呢,本侯也只是想要尝试一下,想弄懂这酿酒的原理,这烈酒也就这么不小心出现了。”

杨浩之前称二程为先生,但是在杨时面前不行,杨时被称作先生,二程那就是夫子了,能被称作夫子的,这是一种荣誉。

果不其然,杨时脸上浮现出了骄傲和欣慰的笑容:“果然,曾有人对老夫说,镇北侯对吾师的学识多有研究,之前老夫还不信,现在看来,确是如此了。”

“只不过老夫以为,格物致知,虽然格的是世间之理,却不能沉迷,这都是为自己攒下的德,读书人还当以德行为重才是。”

杨浩看着杨时,眼神逐渐的眯了起来,果然如此,理学啊,就是这么开始走偏的,兴许当初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时候,还是秉承着实践精神的,可是在杨时以及朱熹这些人的思想影响之下,就特么跑偏了啊。

以前不了解,可随着自己接触的越来越多,杨浩觉得,二程也好,张载也好,甚至说范文正公,他们提出很多的理论,更多的都是注重实践的,然而一些人从自己出发,改变了这些,形成了一个更适合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继续高高在上的理学。

或者说杨时也未必预料到是这样的走向,但是他的思想对朱熹奠定理学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根子上的东西。

实践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的探索精神,而儒家,在某些程度上和西方的神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层地位的存在。

说白了,科学和神学是相互抵制的,科学的探索精神是统治者们最为痛恨的,是愚民之策最不想看到的。

“先生觉得我们吃的稻米,面食如何而来?”

听到杨浩问这个问题,杨时愣了一下,随后说道:“地里而来。”

“地里如何而来?”

见杨浩一本正经的追问,杨时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将筷子放下,也是正襟危坐了起来:“春耕,秋收而。”

“不错,本侯再问,先生可曾想过,稻米亩产多少,黍米亩产多少?”

“这……”

“本侯再问,先生可想过亩产是否可以提升,若是亩产提升了,百姓是不是会更富庶一些?”

杨时皱眉:“这些应该是那些农户来做的吧。”

“农户连字都不认识,他们真的能做到吗?或许说亩产多少,如何春耕,如何灌溉,如何除草,如何秋收他们懂得,但是如何提升亩产呢?”

杨时这个时候很想说,这事与我何干,可想想又不能这么说,十分严肃的问道:“镇北侯如此问老夫是何意?”

“呵呵。”杨浩淡淡的一笑:“横渠先生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生以为如何?”

“横渠先生所说自然是至理名言。”

“那这为生民立命何解?”杨浩不等杨时回答,继续说道:“本侯到是觉得文正公的话说的很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处高位者,不禁要注重德行,更应该为这天下,为这惶惶众生忧心。”

“格物致知,不应该是自己弄懂了道理,便不理会其他了,格物为了理不假,却不是单单的积攒为自己的德,蜷缩起来那是固步自封,本侯以为,应该让这世间之人都知道这些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该做的。”

这些话说完,杨浩闭口不言,杨时也没有出声,说到底杨时不是那些腐儒,为何他会有自己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其实一直都是在不断的进化的,只不过在这个时代里,秉承了前人的哲学,就再没有人给他一个方向,他只能自己去摸索。

而且在这样一个士大夫阶层玩命了想要控制百姓的时代里,他能怎么样?

杨浩的话,不能说算是打开了一扇大门,但在某些地方确实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最起码的是杨浩在这一番话里,肯定了二程的思想,肯定了张载的思想,更肯定了范仲淹的想法,驳斥?别闹了。

沉默,让秦桧心里一直犯嘀咕,他到是觉得杨浩这番话说的太帅了,只不过……

有些事情他明白,阶级的体现一直都在这些读书人的心里,把老百姓捧上高位?和读书人平起平坐吗?那绝对是很扯淡的事情。

良久,杨时长出了一口气:“镇北侯,此事难。”

杨浩点头:“难于上青天是吗?”

“不错。”

“那有如何?只要本侯想,本侯就去做了。”

“嘶……若是遇到阻碍……”

“谁敢拦我?呵呵,本侯做事一向先礼后兵。”

见杨浩如此自信的样子,杨时愣了片刻,随后大笑了起来:“哈哈,这到是你镇北侯的做派,老夫领教了,日后……老夫到是想要一睹镇北侯风采了。”

“哈哈。”杨浩也笑了,端起酒盏:“想必先生也不会作壁上观的。”

相视一笑,一饮而尽,有些事情无需多言,内里的意思明白就可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