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儒风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第1/1页)
p按照惯例每年的会试都会由礼部来主持,但是不同于前朝的规矩,天渊的会试虽然主考官也是由礼部的人来担任,但是副考官却不受限制,不过这几年以来六名副考官大多出自翰林院和国子监,其中由以翰林院为盛。/p
p今科科举的六名副考官中有四名出自翰林院,相较于往年来说算是平衡了不少。这四名副考官中的两位在翰林院中的地位仅次于那位当朝太师,分别掌管翰林院的规矩和人才举荐,但是很奇怪,这两位号称“他的道理便是最服人的规矩”和“手握半数京羁文官苗子”的翰林院副院长就仅仅是两位年过半百的读书人而已。/p
p他们不是念修更不是什么学宫的君子圣人,就单纯是两个读书人,虽然玉陵城里普通的读书人多于牛毛,但是以这两位的身份和地位,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学问,怎么也该是个感知念修才是的。/p
p念修虽然是个稀罕玩意儿但是对于这些学问深重的读书人来说却不算是稀罕。毕竟念修讲究的是意识上的境界,而读书能读到他们那种程度意识上的境界又如何会低呢?/p
p可偏偏这两个人就是未踏足于修行行列,这对于无数想要踏足修行却终不可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异类。/p
p另外来自翰林院的两位院士正是那日杨文锋大闹翰林院与刘彦共同出手的九人之中的两位,而国子监的两位则是担任司业之职,今日相聚于此正是商议会试的相关事宜。/p
p礼部这次的主考官是左侍郎晋心安,往年的会试往往是不需要这位坐礼部第二把交椅的侍郎大人亲自主持的,今年礼部的主考官派出了这位号称最擅礼制,最懂诗文的晋心安可见这次会试的不简单。/p
p同于往年会试三科,律诗,经史书文以及策论,这几位互相商讨出题以及会试的具体事宜,大概到日落西山之时才商讨完毕,至于之后相关的弥封、誊录、校对、填榜等事宜自然不需要这几位亲自去操劳。/p
p在商讨完毕之后左侍郎先行离开,从始到终这位侍郎大人都并未有多余的客套话但却并未失礼,这让翰林院身份较高的两位副院长大为称赞,而国子监的两位司业虽未如何“气盛”但是却也不卑不亢,相较于他们另外两位翰林院的老儒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但是心底里其实是有些心思的。/p
p显然前些日子里的那场翰林风波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映像过于深刻。/p
p晋心安离去之后国子监的两位司业也随之离开,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翰林院中的四个“自己人”。/p
p“此科会试不同于以往,稍后无论是监考还是阅卷咱们几个老家伙都要上一些心,听说除了荀攸这几个读书人的好苗子以外江南那边也来了几个有趣的(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