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京中要变天 (第1/3页)
辽朝降了,西北的战事如火如荼,汴京城里却是更加的繁华了,太傅府里是一群担心的人,而其他人则是歌舞升平,一切照旧。
似乎除了赵佶和杨浩的家人,没有多少人会担心西北的战事,他们更相信杨浩根本不可能在三个月内就能荡平西夏,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在这一点上,这些人和李乾顺是一样的,或者说天下人是一样的,耶律大石也不信,完颜宗望也不信,就算是完颜阿骨打也不会信。
战争不是过家家,你说三个月就灭了西夏?这比过家家还扯淡。
虾蟆寨的捷报已经传了回来,李良辅的五万西夏大军被杨浩全歼,这确实像是一颗炸雷一样让汴京城沸腾了,五万人一个活口都没有,确实震惊,可更多的人是怀疑态度,认为杨浩是虚报战功。
认为杨浩虚报的和认为杨浩杀戮太重的奏折雪片一般的飞到了赵佶的面前,赵佶很是苦恼,朝堂上的这些官员们是真的事多。
打仗还不让人多杀人,人家打赢了你又说人家是假的,你们到底他妈的要闹哪样?正如杨浩说的,这一群鳖孙儿,你们到底是谁的大臣?
当然,纵使有这虾蟆寨一战的战功在这里摆着,大家还是不会相信杨浩可以在三个月内灭了西夏。
这么多年了,又不是打了一次两次的,辽人那么凶悍也是吃过亏的,西夏人又怎么会是那么容易就被干掉的?
更何况据说这杨浩病了,还病得很厉害呢。
固化的思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思维不前进,人类社会就无法推动前进啊。
有人欢喜有人忧,但也有人不闻不问的,宋江便是这样的人,在汴京城,在皇城司,在杨浩的麾下,这位孝义黑三郎终于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外人是不知道的,这汴京城日渐的繁华背后,宋江是付出了很多的,杨浩提供了方向,提供了方案以及一切的便利条件,他就是具体实施的人。
朝堂之上,也并非没有那些想要一心为国的名臣,只不过方式方法没有找对,打个比方说,遇到大灾大难了,他们想的只是开仓放粮,拨款赈灾,却没想到最根本的以工代赈的方法。
这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个道理,老百姓该如何生存?不是国家拨款拨粮就可以的,他们需要的是就业的机会。
汴京城周围的百姓并非是那些拥有土地的,他们要想活着就必须做工,而且是公平的,并非是那种残酷的剥削的压榨的做工。
杨家的作坊在汴京城周围林立,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当然,之前也只是在汴京城周围而已,但生产力低下,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作坊已经开到了周边的县城和乡里。
宋江现在就在阳桥镇一带,这里已经脱离了开封府的管辖范围,要真的算的话,这里恰恰是荥阳附近。
没办法,杨家的产业越做越大,不光是倭国需要,现在大理和辽朝都要,加上晁盖还在做着金国的贸易,大宋内部很多地方都断货,不扩张是肯定不行的。
“侯爷说,富民才是强国的根本,现在才明白其中道理。”宋江感慨的看着刚刚开设起来的作坊,很是开心的样子。
按说这杨家作坊的事情都是太傅府内部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杨福和婷儿这些管事的都不会离开太傅府,宋江也就接过了这个担子。
这个黑三郎现在确实瘦的厉害,可见他确实是出力了的,这一次他不只是自己来了杨桥,还带着他的弟弟宋清,原本宋清也是在千金一笑楼谋了一个活计的,现在看着兄长这么劳累,也便过来帮忙了,当然了,私心也是有的,能有机会在侯爷面前露脸,这要比在千金一笑楼好很多的。
宋清还是不错的,做事用心,这里的作坊基本都是由他亲自监督完成的,宋江对自己的弟弟也是相当的信任的。
只不过……
为何人还没来?宋江已经到了有个把时辰了,去还没等到宋清,作坊这边留守的说宋清是去附近村子招工去了。
听了这话,宋江其实就很想说,这种事就交给下面人去办就是了,何必自己过去呢。
或许也是因为上心吧,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宋江就觉得不是个事儿,打发了手下人去附近的村子去寻。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终于有人匆忙回报:“大人,不好了,宋清大人被人打了。”
“什么?”宋江顿时横眉立目:“快,带本官过去。”
他这一次来是乘船而来,身边跟随的人也不多,一共也才十几个人,也并非皇城司的逻卒,这也是选择在阳桥设立作坊的原因,因为阳桥就在汴河的上游,从汴京城出来,过了郭桥和方胜,就是阳桥了,运输上要便利的很多。
按照婷儿的设计,是要在汴河沿岸所有的乡镇上设立作坊的,而阳桥也算是杨家的作坊插手到除开封府外的一次试探。
出事的地方不算远,是个称作小王庄的地方,庄子里大都是姓王的,到了小王庄外面,就看到了几个被扔在庄外的人,那衣着光鲜一点的正是宋清,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