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三年后,东出! (第1/3页)
汉国修“长渠”的事情哪怕一开始不知情,后面肯定也会从各个渠道知晓消息,暂时看来并没有国家用实际行动去做些什么。
吕武一直在利用“超前”的思维欺负人,其中就包括修灌溉系统的大工程。
现在是几几年?时间已经来到公元前539年。
尽管列国已经发现很多事情发生改变,思维方面其实还是存在没有跟上时代的状况,没有太多的阴暗心理,即便有心理阴暗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汉国修灌溉系统会有什么后续,不懂自然没有什么,懂的人怎么都懂。
那么懂得了的那一批人,他们有想过破坏或打断汉国的工程吗?或许十个人里面有三个想做但是无能为力;再有四个觉得战争只是军队间的较量,不应该涉及到其它;剩下的三个看明白了只想跟着干。
春秋时期列国一再开战,他们的交战仅限于军队,不会波及到黎庶,更不会刻意去破坏敌国的花花草草。
历史上的战国初期,列国尽管开始玩阴谋诡计,战争也不再是约个地方开打,只是依然保留战争不波及黎庶以及不破坏敌国民生的节操。
当然了,凡事都讲究一个无绝对,像是管夷吾作为诸夏第一个玩经济战的人,他就用经济的手段去打击敌国。
比较令人纳闷的是明明有管夷吾在前,后继却是没有人进行效仿,搞到需要到了需要到中后期,列国之间的竞争才会刻意去针对黎庶以及敌国的民生,其中以秦国做得最为彻底。
秦国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他们外出征战的军队就有杀死或俘虏敌国黎庶的传统,并且还会故意破坏敌国的生产设施。他们那么干的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针对的对象是当时还没有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
到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有了军功爵制度,秦军出征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杀光交战区的人,还是那种不区分是敌军或黎庶的见到就杀死,拿他们的脑袋去报功。
所以了,军功爵的出现对于秦人来说是美事,对于其余列国来说则是天大的灾难了。这种灾难不单纯体现在双方将士的求战心态差距,死在秦军利器下的黎庶根本就是多不胜数!
汉国也有了军功爵制度,因为时代刚刚改变的关系,很多的恶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汉军征战“汉中”则是已经有了相关的苗头。
只是“汉中”那个地方有点复杂,当地的政权在架构上非常模糊,交战发生之后属于军民不分,导致吕武察觉到军队开始有杀死黎庶拿脑袋报功的例子,处置方面却是无从谈起。
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汉军在“汉中”遭到了抵抗,很多“汉中”原住民的男女老幼上一刻看似没有威胁,不久之后可能就操家伙袭击汉军,又或是干出投毒和其余破坏的事情。
中枢下令不得骚扰黎庶?捆起出征将士的双手,任由那些存在敌意的原住民去袭击和各种破坏吗???
这种情况是汉国第一次遭遇到,有那么一个国家则是早就受够了。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楚国跟吴国打打停停,面对的就是很难区分敌人的局面,搞到后面楚军将所有吴人视为存在威胁的对象,大肆的杀戮肯定也就免不了,结果是让一些原本想要屈服楚国的吴人不得不进行反抗。
“孩儿愿往‘汉中’主持大局。”吕阳对这件事情已经拖了有些日子,他在解朔丧礼结束后正式提了出来。
各国之中仅有范国、荀国和名存实亡的韩国派人参加解朔的葬礼。这个也是应该的,中行吴和韩起有跟解朔共事的情谊在,范鞅的父亲士匄刚死没有多久也需要顾着点人情。
其余国家没有从官方形式上派人参加解朔的葬礼,纯粹是春秋时期在规格方面的限制。
春秋时期的列国之间只有一国之君薨逝才会互相派人凭吊,像是“臣下之臣”的层次则是没有那种规矩。
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会派队伍参加一国重臣的葬礼,需要到战国中期,也就是历经了近百年的混战,邦交层次一再发生改变之后了。
解朔的死不止是让汉国出现了高层的职位变动,负责谋划征战事宜的主官逝亡,影响到的还有汉国对外的征战。
目前由崔杼担任国尉,他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理清的事务简直不要太多,导致的是一些征战缺失了计划性。
吕武盯着吕阳看了有一小会,看的吕阳心里产生了不安,才问道:“彼地反抗不止,太子如何处置?”
既然提出要去“汉中”的请求,吕阳肯定会事先了解“汉中”的情况,再与众属僚商议可行性方案。
吕阳说道:“臣以为可迁徙当地之人,攻下一地便迁徙一地,亦可差人告知出山便可往易于农耕之地栖息……”
一套又一套被吕阳讲出来,核心就是将“汉中”的当地人用各种手段迁徙走,再从汉国的其它区域转移人口到“汉中”定居。
吕武还以为吕阳会提出分化收买再消化的建议,一边听着,一边心里想道:“他还是没有改掉粗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