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6章 古北口 (第2/5页)
我大宋七成的兵马。任由臣一个人调遣的话,是不是不太妥当?”
赵祯没有回答寇季的话,而是笑着问道:“四哥觉得高丽好,还是倭国好?”
寇季不明白赵祯为何突然顾左右而言他,但还是认真的回答道:“各有千秋……”
赵祯听到此话,略微愣了一下,笑着道:“也是……四哥你从没有去过高丽和倭国,自然没办法分辨他们那个好。
朕觉得两处地方都不错,就是两处地方的人都没什么骨头。
倭人还好一些,遇到了强者就果断依附。
高丽人不仅是软骨头,还是墙头草。”
寇季疑惑的盯着赵祯。
赵祯继续道:“朕更倾向于高丽……因为高丽到汴京城水陆两路都能走,相对而言也近一些。”
寇季狐疑的盯着赵祯道:“官家此话是何意?”
赵祯摇头一笑,迈步离开了。
寇季急忙开口,“官家,东境和北境的兵马全部由臣一个人调遣,是不是不太妥当?”
寇季再次问出了这个问题。
赵祯却没有开口。
寇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赵祯离开了城主府。
赵祯回到了行宫以后,一道道御令就传出了行宫,传给了东境、北境所有的大将军、将军。
这是赵祯入了燕云以后,第一次正式的向大军传达自己的命令,也是最后一次。
御令的内容很简单。
东境、北境,无论地方兵,还是禁军,皆归寇季调遣。
不从寇季军令者,寇季可先斩后奏。
无上限,亦无下限。
也就是说,没有品阶限制。
只要东境、北境有人不听从寇季调遣,寇季皆可以斩了。
哪怕是个王爵,只要在军中任职,不听寇季号令,寇季都可以先斩后奏。
寇季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惊的是目瞪口呆。
寇季觉得赵祯是在作死。
他的权力已经十分庞大了,赵祯还这么搞。
这要是有人趁着寇季不注意,将黄袍披在了寇季身上,那就真没赵祯什么事了。
寇季有心推辞。
可还没等他将推辞的话说出口。
赵祯已经吩咐人打点了行囊,带着人,护持着曹玮,离开了幽州城。
在离开之前,赵祯还特地留下了一封诏书。
封王诏。
受封的不是寇季,而是躺在幽州城外的已故的太尉杨业。
寇季曾经答应杨文广,在燕云归宋以后,就奏请赵祯为已故的太尉杨业迁慕。
只是如今杨文广人在北疆,赵祯不可能越过杨家人,为杨业迁墓,所以就留下了一道封王诏,以作补偿。
依照杨业对大宋的功绩,还达不到死后追封为王的标准。
但大宋死后追封为王的标准可不仅仅看生前的功绩,还看其子孙的功绩。
只要其子孙功绩足够大,其人死之前纵然是平民之身,也有被追封为王的机会。
政令规条上是祖上三代。
一般只授给重臣,而且还是那种家中祖辈已经亡故的重臣。
家中祖辈若是活着,朝廷纵然封赏,也不会优厚。
追封在大宋是一个荣誉的象征,而不是权力和钱财方面的。
所以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已故太尉杨业的功绩不够,但杨文广的功劳够了。
不仅杨文广,其他几个人的功劳也足够将祖辈的追封推上王爵之列。
所以赵祯越过了中枢,留下了一道封王诏给已故的太尉杨业,并不会让任何人感到不满。
朝中的那些官员知道了此事以后,不仅不会有闲言碎语,还会鼓动着赵祯多追封几个。
此次参与到大宋东、西两处战场上的武臣,功劳都十分大。
某人甚至已经功高盖主。
赵祯多追封几个武臣的先祖,相对的就会削弱几分武臣的功劳。
再给武臣儿子身上封一些爵位和官职,武臣的功劳会被削减到极低的地步。
如此一来,也不会出现封无可封的局面。
朝堂上的规矩,有过不一定会罚,但是有功必须赏。
哪怕是一点点小到微乎其微的功劳,都必须赏。
如此,朝野上下的文武官员才有动力为朝廷做事。
更重要的是,似寇季这一类的巨佬级人物,若是有功不赏的话,即便他自己没有什么怨言,他手底下的人也会不服。
寇季在提点刑狱司任职的时候,为上官张伦抱屈,没有遭到其他人喝斥,也没有遭到其他人反对,就是因为朝堂有这么一个隐性的规矩存在。
赵祯走了。
走的很匆忙。
走的很洒脱。
留给寇季的是一份诏书,一张纸,以及半枚兵印。
寇季拿到三样东西的时候,站
↑返回顶部↑